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12月9日,在全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江苏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越来越成为江苏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先导支撑。江苏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为优先发展的教育,必须要继续走在前列,建设教育强省。
今年9月,一项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难题的重大举措落地——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指出,要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希望江苏把握好这次重要契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努力把“全国首个”变为“全国最好”。
当前,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已有团队入驻分中心转化平台并开始工作,还有不少高校在与分中心洽谈入驻事宜。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说,南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区域建设进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争2027年建成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先锋区。
“新起点上,我们将全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苏州市市长吴庆文信心满满。40所高校在苏州设立51家研究院或高等教育研究院,C9高校全部实现在苏州的重大布局……这些都是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底气。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后,苏州建设增量载体、统筹配套政策、对接意向高校,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等工作全面推进,努力形成人文经济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在江苏落地见效,需要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参建高校,东南大学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跃升十条”“职务成果赋权办法”,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在江苏的转化成效。东大“四城七校区”格局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助推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面向未来谋篇布局,步子迈得开,更要行得稳。“出题人是企业,最后的判卷人还是企业。”现场,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一语中的,高校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这其中,少不了教育、科技等部门的系统谋划布局。“教育的战略属性,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上。”省科技厅副厅长倪菡忆同样认为,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进程需要不断提速。
在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看来,高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推动分类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功能,区分特色化发展方向。“抢抓科技前沿,单靠任何一个学科都做不成,学科交叉发展势在必行。”据介绍,今年,南京大学化生医药学科交叉中心、河海大学水安全学科交叉中心等12个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建设项目。在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推动下,重点支持跨理工文等多个门类的交叉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大力推进跨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科体系支撑服务重大需求的能力。
“超八成毕业生在江苏就业,其中超九成进入制造业及相关领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感慨,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径,必须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强国、强省建设。学校与华为、苏豪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9个特色产业学院、68个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助力企业工艺改进和解决技术难题。“在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将深化实施改革创新,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整合现有的重点科技平台和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等资源,打造具有职教特色、转化能力强、具有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加快解决成果转化落地难题。”谢永华说。
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江苏将进一步锻造好人才竞争力,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助力人才强省建设。聚焦增强高校科技支撑力,实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行动,有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鼓励支持有关高校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助力科技强省建设。高质量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个领域,建好“四个分中心”,加快打造高校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改革先行区。
“全省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203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质图强、以治促强,加快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发展高地,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江涌说。